外泌体的提取方法在外泌体载药系统中应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外泌体的密度在1.1~1.19kg·L-1之间,因此,可以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来分离外泌体。该方法是将超速离心结合蔗糖密度梯度或蔗糖垫结合,原理是先除去非囊泡物质,再通过梯度密度浓缩提取外泌体,该方法可以得到相对较为纯净的外泌体。传统的梯度密度方法通常需要离心16h,但是2012年,研究者使用了62~90h才分离出某些确切囊泡,因此,该方法可能不足以沉淀所有的外泌体。如果离心时间不充足,污染物质可能和外泌体保持在相同的密度层,特别是这个密度范围又比较宽。牛奶来源外泌体作为口服递送化疗药物紫杉醇(PAC)代替静脉注射,可改善药物的负载效率和降低药物毒性反应。广西外泌体载药 外泌体的选择
选用来源于生物的天然药物载体细胞外泌体作为DATS的递送载体,具有多种优势:首先,外泌体可以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细胞,在药物传递过程中减少了免疫原性;其次,外泌体作为一种膜结构载体,与脂质体结构类似,能够通过其表面的膜蛋白与靶细胞膜融合, 将其负载的药物直接运送到受体细胞中,避免了细胞吞噬-溶酶体途径带来的药物降解及细胞毒性等问题;此外,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因其供体细胞的差异性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在使用外泌体装载DATS来研究抗中流转移作用中选用外泌体的供体细胞为肺转移中流细胞B16BL6,研究表明,中流细胞外泌体的产生和释放比正常细胞明显升高,并带有宿主细胞独特的性质。广西外泌体载药 外泌体的选择外泌体可以包载疏水性的姜黄素,提高其溶解度、稳定性和体内生物利用度。
β-榄香烯 (β-ELE) 是从莪术根茎中提取的一种新型的非细胞毒性抗中流药物, 句有疗效确切、低毒等特性, 能通过凋亡途径抑制肝ai细胞、乳腺ai细胞等多种中流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并能逆转中流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增加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第10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 (PTEN) 能抑制多种ai症的发生, 并能增加耐药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Zhang等人研究显示, 利用乳腺ai耐药细胞株与负载β-ELE的外泌体 (50 μmol·L−1/L, 30 h) 共培养, 分析发现负载β-ELE的外泌体上调了耐药细胞中miR-34a及其靶基因PTEN的表达, 并下调耐药miR-452和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的表达, 明显逆转了乳腺ai的耐药性。
外泌体由于在细胞通讯的过程中可以携带基因,引起了基因zhiliao研究者的广fan关注。外泌体作为基因载体与传统的病毒或非病毒载体相比,其优势在于:(1)从患者体内获取的外泌体,经载入基因后,再注入患者体内几乎不会引起免疫反应,更加安全;(2)外泌体体积很小,可以逃过网状内皮系统的捕捉,有效保护承载的基因;(3)承载基因的外泌体可以通过与目标细胞膜融合的方式,将基因类药物释放到细胞质中。而其他非病毒载体一般被受体细胞內吞后才能将基因类药物输送至细胞中的内涵体。内涵体内pH值约为5~7.2,易将基因类药物酸化、破坏,并且也有部分药物无法从内含体中逃脱出,因而,相比之下,可以进行膜融合的外泌体运载的基因类药物的转染效率更高。负载姜黄素的外泌体可经外泌体转运通过血脑屏障, 运送到脑组织中, 减轻氧化应激,维持脑血管屏障功能。
姜黄素是姜黄类植物中含有的一种多元酚, 它句有kang炎、抗氧化应激及抑制恶性中流细胞增殖等广fan的药理作用。在临床应用中, 其水溶性较差, 有效成分利用率偏低。研究发现, 利用外泌体作为姜黄素的药物载体, 姜黄素在体内的浓度、药物稳定性随之增加, 提高了药物疗效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在体外研究中, 利用肠道Caco-2细胞模型模拟人体消化过程, 发现利用牛奶来源外泌体作为姜黄素载体, 可以明显提高其溶解度, 增加肠道细胞摄取率, 进而降低因消化过程造成的有效成分的降解, 提高生物利用度。外泌体装载PTX,磷脂双分子层可直接靶向融合细胞,增加PTX的细胞内化量,提高药物zhiliao效果。广西外泌体载药 外泌体的选择
过氧化氢酶载入外泌体后在炎症大脑中的生物分布情况可以利用C57BL/6雌性小鼠来研究验证。广西外泌体载药 外泌体的选择
采用外泌体可以有效地包载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且对外泌体进行必要的修饰,可以使药物准确靶向到中流部位,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目前多种不同形式的外泌体已经被研究开发装载小分子药物用于中流疾病的zhiliao。Tian等利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衍生的外泌体负载DOX并靶向递送药物到中流组织中。体外细胞实验表明,负载DOX的iRGD靶向肽外泌体(iRGD-EXOs-DOX)杀死了多达80%的乳腺ai细胞,几乎与游离DOX对照组相当。体内实验证明,iRGD-EXOs-DOX在荷瘤小鼠体内句有良好的靶向性,能准确定位到中流组织,明显抑制中流的生长,同时极大地降低了DOX对心脏的毒性。广西外泌体载药 外泌体的选择